在鹿邑縣城西關,有一座叫文昌廟的清代建筑,敬的是文昌帝君,香火十分旺盛。但大家可能不知道,最早的文昌廟并不在那,而且原來的名字也不叫廟。
西關有個文昌廟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三,民主一街的居民一早就會被熙熙攘攘鑼鼓喧天的動靜驚醒。
這一天,成群的善男信女們匯聚到這條街中間,穿過逼仄幽轉的小巷,一個簡陋而不失古樸的山門映入眼簾,這就是眾人的目的地——文昌廟,里面供奉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文昌帝君。二月初三這一天,就是他的生日。
在中國民間信仰中,文昌帝君是一位專門掌管人間科舉功名和官職祿位的大神,職級相當于現在的教育部長兼組織部長。這在靠讀書當官才能走上人生巔峰的古代,其受到重視和崇拜的程度可想而知,所以自元代以來,全國各州縣就開始大規模的為他建廟祭祀。老子故里鹿邑,概莫除外。
據說,鹿邑的文昌廟,曾是豫皖地區最大,格局最完善,輻射和影響最遠、香火最旺的廟宇。但是,眼前的這座文昌廟,占地不過五分,主殿面闊三間,進深一間,屬于典型的清代硬山灰瓦建筑——明顯與傳說不符。
另外,查遍史料,鹿邑縣過去并沒有叫文昌廟的廟宇,只有一個叫“文昌宮”的地方,而且是在城東關。這是怎么回事呢?
據清光緒《鹿邑縣志·卷三·壇廟》記載:“文昌宮,在升仙臺前,”(圖示:鹿邑城池圖)。眾所周知,升仙臺就是現在的老君臺,位于城內東北角。而對于城西的“文昌廟”,查遍縣志也沒找到只言片語。
那么,這個“文昌宮”又是什么來頭呢?
先說它的建設時間。在目前鹿邑現存最早的康熙版縣志里,對“文昌宮”的記載只有寥寥幾筆,建設時間更是“始建未詳”。到了光緒《鹿邑縣志》里,才有“乾隆三年(1738年)、嘉慶四年(1799年)相繼修繕”十余字的記載。
字雖不多,但信息量很大,說明這座“文昌宮”至少是明朝嘉靖之前就有了。因為康熙縣志往上承接的是清順治和明朝嘉靖縣志,這就說明幾個縣志對“文昌宮”的建設時間都沒有記載,進而證明它在明朝之前就已經存在了。
再說他的歷史地位??h志記載,當時的“文昌宮”是個很牛叉的存在,地位僅次于太清宮。
具體牛在哪?首先體現在建筑規格上。全國祭祀文昌帝君的場所基本都叫“廟”或“閣”,但稱為“宮”的并不多,這在強調等級規制的古代,后者規格明顯高于前者一個等級。
另外體現在祭祀規格上??h志記載,“文昌宮”在嘉慶六年(1801年)列入每年農歷二月和八月的官方祭典,其級別為“中祀”。那“中祀”是什么概念呢?就是比皇帝祭祀天地、宗廟的“大祀”稍低一級的規格,老鼻子厲害了!
所以,因為它的建筑形制高,祭祀規格高,加上地處道家圣地老君臺,鹿邑的文昌宮從而成為豫皖地區最大,格局最完善,輻射和影響最遠、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。
鹿邑文昌宮,曾經豫皖地區一座輝煌的存在,可惜在連年兵火戰亂中,與老君臺周圍的建筑一樣同遭厄運。
這是攝于1921年11月的一張老照片,可以看到老君臺前曾經百余間的建筑已經所剩無幾。
1922年,馮玉祥主政河南期間,掀起“拆神不拆廟”運動,除保留老君臺和明道宮里的圣哲老子像外,文昌宮里的文昌帝君,隨同周遭的八蠟廟、呂祖廟里的一眾神像神位一并拆除,文昌香火至此斷絕。
1946年,民國縣政府在僅剩的二十余間房屋基礎上,建立“鄉村簡易師范”,建國后改為“鹿邑縣立初級中學”,就是今天的老君臺中學前身。至此,曾經聲名顯赫的文昌宮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中。
慈善機構惠濟堂說到這,問題來了,現今西關的文昌廟又是怎么來的呢?其實他的歷史說長也長,說短也短。
據考證,西關文昌廟前身是清代的“惠濟堂”的舊址,一座民辦官助的慈善救助機構。